作品系列名稱.tmp源自電腦中的暫存檔案格式,象徵影像真實的短暫與不穩定,此系列以掃描花卉作為創作主體,探討觀看、真實與感知之間的關係。
創作的起點來自於2022年,在忙碌的工作中,我的右眼因過度操勞而導致中央視野受傷,造成了視覺上的黑點遮蔽,無論凝視何處,那片黑點始終固定於視線的中心,如今雖已康復約九成,但這段視覺體驗已深深改變我對世界的感知。在家中靜養的那段時間,我開始學著用不同的方式去觀看世界,某天望著黑色音響的矩形孔洞,我發現右眼看到的是平整無孔的黑面,左眼卻能看見細密的洞紋,就像兩個靈魂暫居於不同的身體裡,各自經驗著同一個世界。這段經歷使我停下腳步,去思考「觀看」對我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麼。過去,我習慣用鏡頭紀錄世界,但在失去部分視野後,我開始更在意影像背後所承載的感受與意義。
本系列選擇以花卉作為媒介,是因為它同時具備自然與文化的雙重屬性。花的生命週期體現了自然的變動,從綻放到凋萎,它的存在始終處於流動之中。同時,它被人類命名、栽培、販售,它的「自然」早已滲入文化中,它既是自然的狀態,也是文化建構的產物;而掃描器在作品中成為觀看的延伸,它以緩慢的光束逐行掠過花的表面,留下壓平、模糊與斷裂的痕跡。這些機械特性,正反映了觀看本身的不完整,每一次的拍攝都伴隨遺失,每一個影像都只是暫時的存在。在這個系列中,我試圖讓花的形象介於出現與消失之間,它們既被記錄,也被抹除;既是自然的痕跡,也是技術的幻象。觀看因此成為一種暫時的行為,而「真實」並非固定不變的實體,而是一個在技術與感知之間持續被改寫的過程。
Materials:Giclée print, Aluminum mirror ,Iron photo frame
Dimensions:22.5cmx31.5cm
Year:2025
tmp03以鏡面作為觀看的介質,中心的鋁鏡經由砂紙磨拋,原本的反射被抹除,留下透明的區域,使後方的作品能被窺見。這個透明的孔洞模擬了我右眼受傷後的視覺經驗,那個固定於視線中心、始終無法消失的黑點。
鏡子的使用象徵在於其反射人眼正常觀看的特性。當觀者靠近鏡面時,會在周圍看到自己清晰的倒影,而在中央透明處,映入眼簾的卻是另一個世界:眼睛被黑點遮蔽的部分,放置著罌粟花的影像。罌粟花象徵休息與暫時的遺忘,也代表身體在受傷之後所渴求的平靜與必須適時的休養。
透過鏡面反射與穿透之間的交錯,我試圖再現觀看的不穩定:真實既非被完全看見,也非被完全遮蔽,而是在清晰與模糊、在場與缺席之間不斷震盪。這件作品不僅關於我的視覺經驗,更關於觀看本身的脆弱與侷限。
Materials:Giclée print,Stainless steel tube ,Tube Connector
Dimensions:42.5cmx48cmx6cm
Year:2025
在部分作品中,我以不鏽鋼管與連接件組構出光軸裝置,作為掃描器形體的模擬。它是以結構形式再現掃描器的觀看框架。
tmp06象徵我左右眼在受傷後的感知差異。
右眼中央的黑點使注視無法穩定聚焦,視覺因此在清晰與遮蔽之間不斷切換。透過掃描的拖曳與重疊,我嘗試將這種偏移的觀看具體化:左側的花對應左眼的穩定凝視,右側的花則對應右眼的不確定與錯位。
影像中央的裂縫可視為感知斷層的可視化痕跡,顯示觀看如何在失衡中被重新組成。
tmp08以朱槿為主體,透過掃描器記錄花體從盛放、下垂、落地到枯萎的過程。當光束緩慢掠過花瓣,花體在時間中被展開,它不再是單一瞬間的影像,而是一段被技術延展的時間。花的形態在光線的移動裡被延長、分裂、重組,成為光與物質之間的中介。
我關注的是變化如何被觀看,從盛開到花苞的下墜,每一次形變都像是一個被記錄的轉瞬,掃描器將這些轉瞬壓縮在同一張影像中,使時間不再線性,而成為一種重疊與回聲。
這個過程揭示了觀看的矛盾:我們總試圖捕捉一個確定的形象,但在技術的介入下,花的樣貌卻不斷產生變化。這讓真實不再停留在此刻,而在變化的軌跡中被重新定義。
tmp16產生於掃描器玻璃的清潔過程。
當我反覆擦拭鏡面時,機械光束同步運作,將擦拭的軌跡記錄為光的錯位與條紋。擦拭這個行為原本是為了恢復清晰度,卻意外揭示了「觀看」本身的物質條件。掃描器不再作為透明的中介,而成為生成影像的主體。
tmp16延伸了我對「觀看裝置」的反思:
當技術試圖消除雜質時,也同時留下了觀看自身的痕跡。
影像自發明以來,始終背負真實性與信任的社會期待。Roland Barthes 在《明室》中以「此曾在」(that-has-been)界定攝影的真實:影像與現實之間不可分割的連結。然而,這樣的「存在即真實」假設在後數位條件下顯得不足。問題不只在於真假辨識,而在於Roland Barthes 的理論幾乎將「生成過程」排除在外,無法處理影像如何被製造、加工、流通與演算的條件。
隨著科技時代的進步,Hito Steyerl 則把焦點從內容的忠實移到過程的殘留:所謂「弱影像」(poor image)之所以成立,不在於再現的逼真,而在於壓縮、複製、轉檔與再流通所留下的技術、經濟與社會痕跡。弱影像讓「真實」從在場的證成轉為「過程的可見化」。然而對我而言,弱影像仍有一個缺口:它能揭露過程的痕跡,但未必能揭露「感知」的痕跡,尤其是與身體差異相關的主觀視覺經驗。
2022 年右眼受傷之後,我長達10個月的時間面對視覺偏移與不穩定。這段經驗使我意識到,感知並非固定且唯一,它並不是我眼睛受傷之前那種穩定的模式,而是具有不同的可能。就如同在我眼睛受傷之後所經歷的各種視覺偏移,讓我真切地感受到感知其實會變動、會產生誤差。這樣的重新認識與體驗,讓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對美與真實的追求,那是一種建立在既有感知上的審美方式。如今,我希望能藉由這段特殊經驗,去重新發掘人對於物的感知可能性。
此系列的zine以紗為印製材質。紗質本身纖薄且脆弱,隨著翻閱次數與時間的推移,邊緣會逐漸鬆散、起毛。這樣的特性使書成為一個會老化、會改變的物件,它不追求被保存的完好,而是讓消耗與變質成為閱讀的一部分。
這半透明特質讓每一頁都無法被單獨觀看,前後層影像在光線之間彼此滲透,形成疊影般的觀看經驗。
這樣的材質選擇正呼應 .tmp 的意象,暫存、易逝、介於存在與消失之間。影像在紗上不再穩定,它會隨著時間、空氣與手的觸碰逐漸變形,如同真實本身的不斷流動。